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今天发布数据显示,2015年1月钢铁行业PMI指数为43.0%,较上月回落1.1%。该指数跌至最近11个月以来最低水平,并连续九个月处于50%的荣枯线以下,表明国内钢铁行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。 先导性指标来看,新订单指数跌至11个月以来的低点。高级研究员认为,当前国内钢价已跌至最近十多年的新低,产业链库存处于近几年同期的最低水平。进入3月份以后,各地气温开始逐渐回暖,建筑工地开工项目增多,市场需求将逐步放大,特别是基建投资的成效逐渐显现,将对市场有一定的推动,预计钢价有望触底反弹,但回升空间有限。 从资本市场看,在监管部门加强对融资融券监管的背景下,钢铁板块连续7月的上涨、及换手率上升的趋势在1月停止。1月,钢铁板块指数跌1.62%。 钢铁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 2014年,由于原材料跌幅大于钢价跌幅,钢企业绩改善,但2015年1月,国内钢价出现罕见暴跌。淡季下游需求低迷、市场资金紧张、出口订单下滑、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集中爆发,钢厂和贸易商恐慌情绪蔓延,纷纷不计成本抛售库存,造成本月国内钢价出现暴跌。 数据显示,截至1月30日,钢材指数月环比跌幅为10.92%,同比跌幅达27.3%。 然而,钢企原料成本跌幅缺很少。数据显示,1月份,钢铁行业购进价格指数跌至自2012年9月份以来的最低,但较上月仅回落1.8个百分点。 钢价出现暴跌,原料价格下跌幅度却相对较小,1月钢铁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,2015年钢铁企业整体盈利形势将难以乐观。 新订单萎缩明显 1月份,钢铁行业新订单指数为34.2%,较上月回落6.0%。该指数已连续7个月处于50%以下的收缩区间,并跌至11个月以来的低点,显示市场处于消费淡季,终端需求一再减少,而中间商蓄水池功能一再削弱,钢厂接单量明显下降。 从中钢协的最新数据来看,1月中旬重点钢厂粗钢日产量较上旬减少5.09%,但同期库存量反增8.25%,可见当前钢厂销售形势的严峻程度。 而从下游行业看,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终端需求明显放缓,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,影响到家电、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需求。 数据显示,2014年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行,房屋销售及新开工同比大幅下降,对钢市需求形成直接拖累。2014年,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15.7%,创2001年以来新低。201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大幅下降10.7%,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14.0%,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.6%。 2014年,出口对钢铁需求做了很大贡献。2014年钢材出口同比大幅增长50.5%,其中,钢厂为了抓紧冲刺抢单,12月份钢材出口同比增长89%。2015年1月,中国正式取消含硼钢材出口退税,新政对钢铁出口短期产生很大影响。1月,钢铁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收缩,环比下降6.0个百分点至35.6%,显示当前钢厂出口接单难度上升。 高级研究员认为,一季度钢材出口将出现较大比例下滑。 钢厂库存仍在高位 1月份,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指数结束之前的两连升,开始下降,但幅度极为有限,较上月微降0.7个百分点,为55.5%。目前,钢铁产业链库存处于近几年同期的最低水平 但是,由于近两年钢贸商数量萎缩以及行业资金紧张,库存压力持续由市场向钢厂传导,钢铁企业压力持续加大。据中钢协数据显示,1月中旬末统计重点钢铁企业库钢材库存量为1476.26万吨,同比增幅达到13.18%。钢铁企业去库存化压力相当大。 若后期资金面持续紧张,且出口受阻,可能引发钢厂新一波去库存行为,而这将令社会库存被动增加,市场的供应压力将有所加大。 行业资金依然紧张 2014年12月共进行8550亿元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(SLO)操作,向市场投放流动性,较11月的1660亿元大幅增加,创下央行单月SLO投放资金量的新高。而进入2015年1月,央行则重启了久违的公开市场操作,包括7天和28天两种逆回购,并且进行续作并加量投放的3195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,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的基调十分突出。 据监测,1月30日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为4.9‰,较12月31日下降13.27%。 不过,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处于高位,对于产能过剩的钢铁行业贷款限制依然没有放松迹象。据中钢协统计,去年钢铁行业贷款总量下降了47亿元人民币,会员钢铁企业银行借款同比增长0.28%,但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0.58%。新本新干线预计,2015年国内钢铁行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依然难以缓解。 高级研究员认为,春节将至,资金问题同样使得钢市承压,短期来看钢价仍难摆脱弱势格局。不过,节后钢材市场仍存有推动力,3月份国内钢价或将有所反弹。首先,当前政府主要依靠基建投资来托底经济避免硬着陆,预计国家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将在3月份的“两会”之后逐步下拨到地方,随着后期天气转暖,开工量会逐渐加大,将对钢价起到温和刺激作用;其次,“走出去”战略有助于钢铁行业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;再次,欧洲QE也有助于我国钢铁市场需求的提升,但对于上涨的时间和空间不应过度期待。 |